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
News

企业引进MBA应避免“花瓶症”

广州青年报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
    本月初,广州某家政公司开价8000元月薪招揽MBA,说是寻求高级人才进入公司管理层。不过有人士指出,MBA毕业后必须有个适应、成长的过程,一毕业进入管理层,是不现实的,也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。 

    难道,企业、老板开始,赶时髦喜欢引进MBA造“程序花瓶”? 

    非MBA毕业不要 

    记者在采访一些拥有MBA学位员工的企业时,他们对MBA员工的工作表现都避而不谈。“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MBA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和超常的表现,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对MBA的不完全了解。”某猎头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家潘小姐告诉记者,目前一些外资企业在“猎”人时需要MBA,而且是一些较高层的职位。但也有许多民营企业、私营企业开口就要MBA。她说:“他们一来电话,开口就要找MBA,而且非MBA不要。如果我们建议:其实这个岗位不一定非得MBA才能胜任,要普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行不行?他们则断然拒绝:‘不行,不行,我们就要MBA。’可是,如果问他们为何非要MBA,准备要MBA毕业生去干什么?他们则会露出茫然的神色,有的甚至说:‘搞销售呀,我们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。’这说明,许多人对MBA还是不了解的。如此盲目地选才用人,无疑将潜伏着某种危机。” 

    存在“花瓶症” 

    青年经济学者周永亮前些时候分析认为,中国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中的“花瓶症”,这是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或在选择管理者时,只讲求流行风尚,而不注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,只要业内流行什么,一律不遇,加以引进或采用。一些企业不切实际地赶管理时髦,引进了各式新的管理技术,造“程序花瓶”,或引进一批高学历的管理人员或MBA,甚至成立了各种研究中心或决策咨询中心,聘用大批名人做顾问,建“人员花瓶”。于是,扁平化组织结构、办公全自动化、高级智囊团纷纷出台,结果,现代化的设备使用率极低,高层次的决策者不具备进行关键决策的能力,顾问团或委员会不是成了验证主要决策者决策的“弄臣机构”就是形同虚设,你说什么我都不听,纯粹一个花瓶。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才子多多、名家顾问无数却不断下滑的根本原因。 

    MBA也有“虚弱” 

    某集团高层人士表示,他们公司当初聘用MBA时最看中的也并不是他们学到了什么,而是毕业院校的名气,其次才是综合能力和专业特长。他们公司希望能招聘到具有丰富企业经验和现代经营思想,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管理人员,但MBA是否是达到这些条件的合适选择还有待进一步验证。而据记者了解,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国内MBA的培养水平,只是觉得招个MBA回来“坐阵”,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提升企业的名气和业绩。 

    社会上许多人认为,读个MBA,就是贴上了一个特别的标签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周石老师说:“MBA毕业后必须有个适应、成长的过程,一毕业就安排什么职务,进入管理层,是不现实的,也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。” 

    某合资公司安排新来的MBA在基层工作,给他一个发展的路径,给予更多的关注,可惜他们的美好心愿却失败了。原来,这位名牌大学的MBA似乎是个当副总的料,只能管人,不能管事,在销售方面反不如其他员工。企业的本意是让此人从初级做起,逐步走向高层领导。而这位MBA却总是把自己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,不能融入团队中,和大家共同解决问题。 

    劝退“MBA”

    可以说,在过去10年里,中国的MBA教育事业发展非常迅速,现有55所高等院校可以授予MBA学位,培养了3.000多名MBA毕业生,在读2万多人。然而,有权威人士发出警告说:“MBA不能神话化,不是企业的万能钥匙”。一项对国产MBA及在读人员的调查表明,国内MBA教育市场有着很好的生源,但教学方面却远不能令这些MBA和准MBA满意。首先,教师队伍缺乏工商管理实践经验;再者,教材缺乏符合中国企业市场状况的经典案例;第三,教学缺乏与企业的结合;最后,MBA成了赚钱的门路,超前的大规模生产也使培养质量大打折扣。 

    有关人士评价,我国MBA教学现实中的种种不成熟,MBA的“虚弱”不可避免。但企业应从MBA太多的光环中走出来,在选才、用才上做出更客观的抉择。